谭顺、许东波、刘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探析
(谭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问题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教师主体性的弘扬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条件,弘扬教师主体性是当前改进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1]有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价值标准失衡;轻教学、重科研、敬业精神不足;学术道德失范、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意识淡漠。[2]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角色认同困惑,认为所从事的职业声望较低,对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满意度和成就感较低,甚至存在职业认同危机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学实效的提升。
目前,在具体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主体地位的定位大多局限于教学主体或科研主体,对其他主体地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影响其主体意识的全面培养、均衡发展。在学术研究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的较多,而对于教师主体意识与具体工作结合的研究较少,尤其欠缺教师主体意识向主体作用的转化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进行系统性研究,特别是过程性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办法。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应当充分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明确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其中,明确教师主体地位是培养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承担五个方面的主体责任,即教学主体、课程建设主体、科研主体、学科建设主体、人才培养主体。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主体地位的定位及认识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主体地位的认识有偏差,或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育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瘸腿问题。二是对主体地位认识模糊,即主体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教育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片面意识,对教学工作存在重教学、轻研究的应付意识,对科研工作存在不介入、不投入、不深入的短见意识,对学科建设存在不关心、不参与、不了解的盲目意识,对教师工作存在只有制度约束、没有情感动力的消极意识,自身还存在忽视政治学习、职业道德与纪律、教师责任与义务的懈怠意识等。
“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指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争取获得主体地位和成为主体的需要、热情和意志。”[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淡漠、模糊,会极大影响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制约教学实效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倾注真情、深情与激情,增强研究意识,展现科学理论的魅力;树立创新意识,焕发科学理论的活力;提高责任意识,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强化主体意识,提升个人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时代风采。”[3]
为此,首要的是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目标,即对于教学工作,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实效意识,改变教师对教学仅仅是“体力活”“重复性工作”的错误认识;对于科研工作,培养教师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改变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认识倾向;对于课程建设,培养教师的标准意识、特色意识,改变教师只重教材、教学,忽视课程建设的做法,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对于学科建设,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建设意识,改变教师不关心、不参与、不了解学科建设工作的状况,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把握学科建设规律及发展趋向;对于人才培养,培养教师的引领意识、关爱意识,让教师尽力、尽心、尽职、尽责培育人才,履行传授知识、培养人格、指引方向、关爱人生的育人责任;对于教师职业,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认同意识,改变教师不安心、不用心、不乐心工作的状况,培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激活教师的主体意识就成为教师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的主体意识一旦被唤醒、激发,就会迸发出极大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就会注重以学生为本,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4]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有助于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及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内在激励与外部引导的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研究的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统一,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与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高等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举措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存在的不同问题,应采取区别对待、辩证施治的培养思路。对于对教师主体意识认识有偏差的,应着重推动“均衡提高,补齐短板”,全面提高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整体认知;对于教师个人有突出特长的,应做到“重点培养,以长补短”,充分利用其优势,在团队中发挥引领与带头作用;对于教师队伍要做到“全面发展,整体推进”,推动骨干教师对队伍的传帮带,共同提高主体意识;对于部分教师重认识、轻行动等问题,注重“培养意识,落实行动”,推动教师主体意识向主体行动、主体作用的转化。为此,在培养举措上,须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与统一,即对教师主体意识的重点培养与全面培养的统一与结合;对骨干教师主体意识培养与对教师队伍主体意识培养的统一与结合;对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外部约束与内在激励的统一与结合;对教师主体意识培养与主体能力培养的统一与结合;对教师主体意识培养与主体行动、主体作用引导的统一与结合。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不仅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者与阐释者,转变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构者与发展者,弘扬教师主体性是当前改进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5]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政治学习、技能培训、学历深造,夯实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理论素养与学识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以及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6](P38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学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及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理想,明辨是非,端正态度,把握大局,站稳立场。
二是通过企业锻炼、社会实践、国情调研,培育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情感基础与能力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有的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锻炼、社会生活磨练,经历相对单一;有的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了解,对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缺少正确认识;有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有的在国外生活时间较长,容易拿国外的发展水平和我国进行简单类比,对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存在模糊认识”,[7]为此,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社会考察、实践锻炼,使他们充分认识国情、民情、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文化归属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理能力。
三是通过榜样引领、纪律约束、制度激励,完善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外部保障与激励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只有制度合理形成规范和标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8]为此,应当完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及激励机制,强化工作考核、职称晋升、进修培训、业绩奖励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使教师主体意识培养获取持续动力。
四是通过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个人发展与学科发展相互促进,搭建教师主体意识培养平台。“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构成的基本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高度,以国内外信息和实际资料为基础,思考关于社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向科研型教师转变。”[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切实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打牢立身、立命、立业的基础。
五是通过增强认同感、成就感、荣誉感,健全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目标引导与内在激励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及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依靠拔尖人才、骨干教师,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群体。因此,以营造环境、提高氛围、培养团队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遵守岗位纪律、职业道德,培育教师情感、事业信念,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向主体作用的转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以及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等,都制约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是否具备主体意识,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为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书育人工作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主体意识培养到主体能力提升、主体作用发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应做到由虚到实、由抽象到具体,从认识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促进教师主体意识向主体能力的转化、主体意识向主体行动和主体作用的转化,把主体意识培养与主体能力提升和主体作用发挥统一起来,充分实现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工作成效的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五个环环相扣、必不可分的环节,即通过教育培训、学习深造,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通过奖优树先、技能比赛,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通过国情调研、实践锻炼,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通过改革制度、完善机制,保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通过主动工作、创新工作,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培育、激励、提高、保护、发挥等五个环节,从根本上保证教师主体意识明确而坚定,并持之以恒地贯彻到工作中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最终转化为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到主体作用的转化必须依靠稳定而系统的工作机制,把教师的立场与信念、理念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教育落实到行动中,传递到学生身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过程中,主体意识的确立是关键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也只是一个起始环节,培养成效最终依靠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以体现并验证。因此,如果仅仅关注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而忽视主体意识向主体作用的转化,就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目标的全面落空,从而失去任何实质意义。
“在当前,教师主体性的弘扬,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全局和效能,是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切实可行的落脚点。”[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首要目标在于纠正教师对主体地位的不正确、不清晰、不坚定的认识倾向,克服制约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思想障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实现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主体意识培养由消极抵制向积极应对转化,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接受转化,由外在约束向内在激励转化,由习惯于守成、守旧向勇于改革、创新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验证这项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有三项: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不爱工作,是否忠于工作,勤于工作,乐于工作;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不会工作,是否科学工作,掌握工作规律、方法及技巧;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不能工作,是否能力强,效率高,教学实效显著。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的时间较短,对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如研究边界、研究规范、研究重点、研究趋势等研究相对不足,导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问题的紧迫性,也需要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的特殊性。其一,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要而言,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全员培养比个别培养更为重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是可以的,但以此置换全员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则是不可取的。其二,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要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全面培养比重点培养更为重要。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与优势,但如果因此降低对其他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则得不偿失。其三,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要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的过程性培养比目标性培养更为重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思路、培养机制、培养路径、培养措施到培养效果的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培养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项工作,抓出工作成效远比仅仅明确任务目标更为重要。(编辑:李园园 校对:龚春燕)
参考文献:
[1]胡惠庆,杜庆华,徐爱玉.论教师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J].教育探索,2005,(4).
[2]李娜,潘昌伟,马晓君.基于教师主体意识下的师德机制培育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5,(2).
[3]杨蓓.试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4]邹俊英.激活教师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J].新西部,2008,(20).
[5]项久雨,陈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二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引领中青年教师队伍健康成长[J].求是,2014,(17).
[8]陈占安.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五周年之际[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
[9]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11期)